地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玛依塔斯“清道夫”:风雪就是命令,随叫随到
发表时间:2019-05-04 17:06:1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1日电(记者关俏俏、赵戈)3月底,我国南方草长莺飞,西北边陲的荒漠戈壁才刚刚褪去冰雪。直到这个时节,守护在玛依塔斯的巴图散才放心离开。

  玛依塔斯位于我国西北边境的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暴风雪灾害区,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多达180天,最大风速达每秒40米,狂风裹挟暴雪,常常埋堵此地的公路。

  算上刚刚过去的冬季,现年41岁的巴图散在这里守护了10年。每年入冬后,陷入风雪的车辆和旅人,靠着巴图散和伙伴开路,才能安全走出险境。

  巴图散是位蒙古族汉子,他所在的玛依塔斯应急保障基地,有一支多个民族组成的公路养护班。因为长年清雪护路,救援落难行人,被人称为“清道夫”。

  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加上天气恶劣,冬天的玛依塔斯很少有车辆和行人。直至2002年,连接克拉玛依市和塔城市的省道201开通后,往返车辆多了,为保证通行安全,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救援队被组建起来。

  每年11月初到来年3月底,由26人组成的班组承担着省道201线、318线等103公里风雪路段的抢险保通任务。

  “这一段俗称‘骆驼脖子’,受山谷狭管地形的影响,风雪顺着廊道形成‘风吹雪’,严重时能见度几乎为零。”自幼居住在附近,54岁的海依拉提·白毛拉的风雪记忆很深刻。

  三年前,海依拉提·白毛拉退休了,他见证了玛依塔斯的三代变迁,也经历了三代人艰辛护路的岁月。

  海依拉提·白毛拉说:“刚工作时,在西边山脚下有条老公路。后来和新疆其他地方一样,公路越建越好,有了省道,又有了高速公路。”

  但风雪没有消失。遇上恶劣天气,雪花还未落到地面就被狂风卷起抛向天空,形成强劲的风雪流。不到半天时间,垭口处路段的积雪厚度就能达到1.2米左右,能见度极低。“风雪中不到5分钟就被寒风吹透了,过去每年冬季都会发生人畜冻死、冻伤的事故。”巴图散说。

  风力达到8级的时候,独行艰难,甚至需要趴在地上才不会被吹跑,只能三五个人拖拽着前行。

  在一次救援中,巴图散和队员们拉着被困群众将32公里的路程走了7个小时。

  “风速快到令人窒息,必须憋着气走一段再背过身去换气,深吸一口再转身继续前行。”巴图散说,“晕雪”更是时常发生,在风雪中待久了,会产生恶心的感觉。

  “你能想象这辆车被塞进50个人是什么景象吗?”巴图散说,救援队特殊配备的一辆86式步兵战车曾在风雪中往返3次,救下150人。“在生死关头,战车就像‘诺亚方舟’,里面挤得满满的,每个位置都意味着生的希望。”

  15年间,随着磁传感器和GPS导航仪等新装备的应用,“80后”“90后”的李长青、尹艳涛、玛尔达尼·多力洪等人也加入了救援队。三代人的队伍由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5个民族组成。

  长年驻守在风口,出没于暴风雪中,队员们除了一身亮眼又厚重的橘红色制服,还有几乎一致的外貌:粗糙甚至皴裂的双手;不规则作息熬出的鼓鼓囊囊的眼袋;风雪和紫外线作用下的紫红脸庞。

  “这个工作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风雪就是命令,随叫随到。”这样的说法背后,是一组惊人的数据:清除积雪1.44亿立方米,救助1.2万辆车,在狂风暴雪中救助5.6万人,相当于每天救援10人。

  在救援基地的楼道里挂满了锦旗,获救人员以此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春天来了,积雪消融,路边的土层裸露出来,45岁的阿里木江·达吾提驾车巡路,心情格外轻松。

  未来,他和巴图散可能会越来越轻松。当地正在探索新的技术,开展防风雪试验工程,以此保障出行安全。变化已经很明显,在气象、公路、交通等多部门的联合保障下,玛依塔斯暴风雪困住车辆和行人的事件大大减少。


最新资讯
  • “以前耕地靠天吃饭,收成没个准。现在好了,次田变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是给咱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武胜县万善镇白玉村村民李大爷站在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难掩内心的喜悦。
  • 为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和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走深走实,增强干部职工对河湖长制和河湖管护工作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参与意识,营造干部职工带头关注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4月7日,白庙镇召开河湖长制“七进”宣传会。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清明节文明祭祀及森林防火宣传,提高辖区居民安全防灭火意识。近日,烈面镇安办联合青年志愿者们在烈面镇淳风广场开展了“3.30”森林防火警示日暨清明节森林防灭火主题宣传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