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各种政绩考核也纷至沓来。而政绩考核是激励党政领导干部的关键“抓手”,也是决定高质量发展能否贯彻落实的重要“指挥棒”。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广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因此,“激活”干部精气神、“撬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政绩考核的“四则运算”。
全力做加法,以完善机制推动事业再发展。要从“实”出发,避免“上下一般粗”,细化落实中央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使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更加贴近地区实际,更加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从“用”出发,避免“考时雷声大、用时雨点小”,让考核结果“落地生根”,将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培养、使用、管理、监督干部的重要依据,并将结果进行反馈、查验、跟踪,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要从“容”出发,为敢于担当的干部“保驾护航”,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引导干部自觉“拧螺丝”“钉钉子”。
聚力做减法,以基层减负激发干部精气神。要让考核指标“瘦身”,从考核制度入手切实为基层“松绑减压”,严禁层层加码、名目繁多,大力清理、整合、规范针对基层的考核事项,规范新增考核指标的设立,严控新增针对基层考核的指标和数量,建立健全针对基层考核事项的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要让数据“多跑路”,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通考核的“任督二脉”,构建由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专项工作考核等组成的智慧化考核工作制度体系,避免“多张卷”。要让形式“活”起来,不仅仅要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民主评议、个别谈话、延伸检查,更要实地察看、暗察暗访等,推动考核从“材料考核”向“实绩考核”转变。
着力做乘法,以人民至上增强大众获得感。要“显绩”与“潜绩”齐考,既要考核真正惠及百姓、群众期盼的“显绩”,更要考核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要让群众成为“裁判员”,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电话沟通、新媒体等媒介公开聚焦群众关心关切问题完成情况,把群众感受、群众评价作为评判领导干政绩的重要标准,强化群众“话语权”,让群众紧握“评价器”和“表决权,根据“口碑”定“奖杯”。
勠力做除法,以精准考核释放发展新活力。要突出“共性”,防范“各自为政”,统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重点考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组织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深化改革、重大项目等重要事项。要尊重“个性”,防止“一刀切”,力戒“一把尺子量到底”,推行差异化考核,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合理设计考核“赛制”,科学制定适合不同区域、不同战线、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个性化”考核指标,让同类“选手”在相同“赛道”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