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泥土听民声 步履不停解民忧
发表时间:2025-04-25 11:29:10
来源:岳池县坪滩镇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基层是社会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更是政策落实的 “最后一厘米”。作为乡镇基层干部,深入基层不是简单的打卡签到,而是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双脚深深扎进泥土,让双手紧紧握住民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书写属于基层干部的担当与作为。
深入基层,首先要破除“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树立 “身入心至”的工作理念。部分干部把下基层当作完成任务,开着车“走马观花”,隔着窗“雾里看花”,笔记本上记满 “流水账”,却对群众的急难愁盼一问三不知。这样的“深入”,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更会透支群众信任。基层干部应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主动融入群众的生活场景。农忙时节到田间地头搭把手,茶余饭后到村头巷尾唠家常,用沾满泥土的裤腿、沾满汗水的后背,真正走进群众的心里。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自己人,真心话、实在话才会“掏心窝子”地说出来。
深入基层,需要明确“干什么”的目标导向,避免“漫无目的”的无效走访。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干部深入基层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必须带着问题去、奔着目标来。一方面,要聚焦政策落实的“堵点”。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惠农补贴发放等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差?群众对政策是否理解到位?这些都需要干部逐户摸排、逐项核实。另一方面,要紧盯群众生活的“难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孤寡老人的照料问题、困难家庭的就业问题,看似琐碎,却是群众心中的“头等大事”。通过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把群众反映的 “问题清单”转化为干部履职的“履职清单”,才能让每一次下基层都成为推动工作的“加速器”。
深入基层,更要锤炼“解难题”的过硬本领,防止“雷声大雨点小”的敷衍了事。下基层的最终目的,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干部不能“只挂号不看病”,更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对于能当场解决的问题,要立行立改;对于需要协调多方的复杂问题,要主动牵头、跟踪问效。某地基层干部在走访中发现村民灌溉用水困难,立即协调水利部门修缮水渠,组织党员志愿者帮助农户灌溉,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赢得了群众的口碑。这启示我们,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用“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才能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 新时代新征程,基层干部要始终牢记 “国之大者”,把深入基层作为锤炼党性的 “大熔炉”、增长才干的 “练兵场”、服务群众的 “连心桥”。以 “功成不必在我” 的境界和 “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在田间地头倾听民声,在村舍院落汇聚民智,真正让党的政策 “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