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鲁山县斥资七百万元建造的“牛郎织女雕像”“丑”上了热搜,除了背后可能存在的劳民伤财问题外,其被人吐槽的外形也让人想起了各地以促进传统文化旅游为由兴建的各式奇葩建筑,它们有的靠哗众取宠博短时流量,有的考证不严主体混乱,有的张冠李戴,有的流水工业感满满完全让人体会不到文化特色的气息。《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的传承不能是一潭死水,需要创新与发展,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前提是要弄明白什么是“正”、什么是“古”,传统文化需要去伪存真,方可推陈出新。
中华文化之真,在于其兼容并包的融合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展开恢宏的历史长卷,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精彩纷呈,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它既彰显着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牢牢地团结在一起不可分离,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又彰显着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拒绝交流的,它有着异彩纷呈的多样性,也有着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能够与时代共发展的运动性。任何企图将单一民族文化剥离出中华文化、企图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相割离的行为,都是对中华文化的错误阐释。
中华文化之真,在于其和而不同的独特鲜明。中华文化是多民族、多时代文化融合的共同体,而其中每一部分都具有其独特性、标志性与不可替代性。一直以来,社会上甚至学界都存在一股现象,喜欢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文化张冠李戴,远到长久都为人所诟病的“以日代华”,近到把唐朝时期诞生的古藏文戴到先秦时期的三星堆头上的所谓“研究”——这些现象有的单纯是专业水平不足所带来的乌龙,有的则是在别有用心的消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甚至难免有着分化民族团结、激化民族矛盾之嫌,但不论是何种原因,这些行为无疑都是对当事的各方文化的歪曲,对各族人民感情带来了伤害。
中华文化之真,在于其承载深远的历史神髓。文化是历史的花果,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正是因为它是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人文沉积的璀璨结晶,沉淀在无数支溪湖河川交融汇聚而成的人类文明大海之中,每一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神髓,闪烁着耀眼的精神光芒。如今许多地区搞的传统文化旅游越来越同质化,一些古街古镇被越来越多的人吐槽“没有古味”,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脱离地方特色、通过现代工业山寨仿古的壳里没有自己真正历史沉淀的神髓,没有自己真正能讲得出来的故事,有形无神,让人感觉不到其中的人文底蕴,自然也就吸引不了人们。
中华文化的传承,有赖于推陈出新。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文化不是历史般单独存在于过去的概念,而是贯穿了已经逝去的曾经、不断前进的当下与尚未到来的未来。文化是有赖于与时代共鸣来不断产生生命力的,因此想要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就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徒有其形而无其神的仿古造物不会受人青睐,而不拘泥于形式,去粗存精、有所扬弃,将传统文化优秀精神内核保留发扬,将其美韵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产品,或许才是时代的答案。从雕龙画凤、飞檐斗拱的传统古建,到雕刻着城楼的美味雪糕;从形制严谨、风韵散发的汉服盔甲,到潮流时尚的国潮产品与改良汉服;从腔韵风华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曲,到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音乐与游戏作品……随着文化复兴,中华文化正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在新时代的每一个角落百花齐放、以日新月异的方式展示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文章所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就是正确认知明识传统文化,进而推陈出新,结合时代发展让其绽放出新的生命力。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文化自信,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岳池县顾县镇人民政府
张丰麟